台灣整形外科菁英論壇

標題: 台灣醫療围城:過劳死、醫保控费、开飞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21-3-29 14:23
標題: 台灣醫療围城:過劳死、醫保控费、开飞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得益于事变互换的機會,我认识了不少在中国台灣地區當醫生的朋友。

「以前我总感受大陆醫师可怜,又苦又穷还被 K,功效很快就發現,自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一位台大醫院的醫生曾带着台灣腔对我吐槽。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我国台灣地區的醫生是社會金字塔中高高在上的存在,患者尊敬、薪酬丰硕、事变轻松……总之,与大陆同行遍及過劳、暴力频發、薪酬低微的处境截然不同,也曾是不少大陆醫生艳羡的东西。

可是,當我第一次听到這些我们大陆醫生相當熟悉的概念:過劳死、醫保控费、專家飞刀……从他们的口中说出的时候,我想不少人會像我當初一样非常吃惊。

太阳底下没有别致事,在這座围城里,我看到了台灣醫療的此外一壁,看到了此外一部分「中国醫生」身上经历着雷同的故事。

社會精英,还是廉价劳动力?

我国台灣地區的現代醫療行業始于日据期间。彼时,由于政治、金融、法律、工科等与统治、军事较為慎密密切的學科被日本加害者垄断,台灣地區的本省居民只能从事醫學、农業等專業。

即使在 1949 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後,這一情况也并未發生本质改变,由于对本省居民和外省来台人員的區别对待,醫學專業依然是台灣本省居民最好的选择之一。

历史的习惯延续至今,一贯以来,台灣省内顶尖的學生几乎都进入醫科就读,這不单大大敦促了台灣地區的醫療現代化和公共卫生古迹的發展,近百年的积累也為台灣地區的醫療行業及从業者带来了崇高的社會职位处所。

這一职位处所体現在大量醫學出身的著名政治人物上,如柯文哲、赖清德等,也体在台灣地區醫學院高企的分数线上。

台灣地區醫學院分数线明显高于其他專業

(作者供圖)

台灣全省只有约 10 家醫學院,各醫學院的醫學系每年入學名额只有一千余人,对于一位有志于成為醫生的高中生来说,几乎要各科达到全优的标准才有进入醫學院的機會,而且申请醫學院的學生,还需要比其他大部分專業多考一門课程。

台灣各醫學院學制凡是是 7 年,前 4 年為底子课程,第 5 年参加第一阶段的醫师执照考试後,會进入醫院举办 2 年不分管病人的临床见习,在第 7 年成為开始打点患者的操练醫师。

七年醫學院毕業并经過进程第二阶段醫师执照考试後,台灣醫生们还需要经历一个类似于大陆地區「规培」的阶段——不分科住院醫师(Post Graduate Year, PGY)。

PGY 制度始于 2003 年「非典」後,方针在于培養醫生对各科室疾病的最根底診治能力,时长凡是是 1 年。

与大陆地區不同,台灣地區的醫生必须经過进程 PGY 培训和考核後方可选科、定科,定科後便是 3~6 年的住院醫师阶段。

台灣地區的 PGY 考试流程

可是,与醫學院阶段「精英教导」标准不同的是,當然台灣地區醫生属于「高薪行業」,但這一光环并未覆盖住院醫师阶段的年轻醫生。

在操练醫师和住院醫师阶段,台灣醫生们经历着一种雷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收病人、写病历、值班、扶镜。

當地媒体报道称醫院「血汗工厂」,住院醫师时薪為 150 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 35 元)

真正达到收入显赫水平的大都是高级别醫生,与不少大陆發家地區的醫生雷同,這部分醫生收入很大一部分也源于「开飞刀」。

只不過,北上广的醫生们一般去的是我国中西部醫療欠發家地區的醫院,台灣地區的醫生们更多去的是东南亚不發家地區的醫院。

此外,由于台灣地區基层护士(赐顾帮衬护士师)待遇较差,护士缺口很大,因此在大部分醫院,年轻醫生承担了大量赐顾帮衬护士事变——抽血、测血糖血压、静脉注射、留尿、送样本乃至带病人做各项检查。

灶台清潔,层护士缺乏,年轻醫生顶替。用一些台灣醫生的话说,基层醫护的關系就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一张压倒一张。

值得玩味的是,在对「年轻住院醫师過劳问题」的态度上,台灣醫學界上层的态度也讓不少大陆同行能嗅到一丝「熟悉的味道」。

台灣著名心内科專家、台北和信醫院副院长谢炎尧曾表态称,「年轻住院醫师理當不报怨、要吃苦,不同理的熬炼是操练,才不會变成庸醫危害病人」。

全民醫保制度:硬币的此外一壁

1975 年以前,台灣地區的醫院与大陆雷同,以公立醫院為主导,民营醫療仅以診所的形式负担村子及冷僻地區的底子醫療事变。

1975 年後,台灣地方政府开始發放民营醫院牌照,大型财团和成本力量陆续入场。

彼时的私立醫院具备定价权,得以经過进程非常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在此阶段,私立醫院的平均薪資达到公立醫院的 10 倍以上。

同时,由于优秀醫療人才都被吸引到了私立醫院,普通公家的就醫负担增大,「因病返贫」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一时辰,醫患抵触也极為突出。

為了解决這一问题,1995 年,台灣地區开始推行日後备受表扬、被不少醫改人士奉為样板的「全民健康保险」。

此举今後,當地普通門診费用低沉至数百元新台币,住院手術费用负担不超過一万元新台币,即使接收大型、复杂的手術,个人支出费用也经常不超過 5 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 12,000 元)。

但醫療费用不能被消灭,只能被转移。

全民健保低沉了个人承担的醫療费用,意味着醫保打点部門对醫院各项醫療规范和保险核扣也变得日趋严格。

當地媒体报道称,台灣地區健保财務吃紧,估量 2022 年恐全数用尽

台灣醫保部門给出的解法是「点数制」。

各种疾病有特定的「点数」,醫保部門按疾病点数加权患者人数,向醫院定额结算。一家醫院在特定时间内能获得的点数存在上限,醫保部門會定期对醫院举办检查,不同规定的醫院會被扣罚相關点数。

是不是很眼熟?

用現在的话说,這是一种「单病种付费」与「定额给付」相结合的醫保控费手段。

可是,在公家群体饱受好评的「全民健保」制度,却在當地醫藥行業和醫生个人处境上,讲述了此外一个故事。

对于台灣醫生群体而言,全民健保意味着一个「黄金时代」的终结。

私立醫院薪酬较前大幅低落,醫院财務困难,為节流人力支出而撤除雇員,醫生在绩效考核压力下不得不「以数量代替质量」。

在严格的醫保控费压力和扣罚下,普通民营醫院难感觉继,纷纷退场。

随着长庚、新光等财团渐渐进军醫療界,设立醫院,在追求盈利的過程中,引进公司的打点和经营计策,大量削减人力,长时辰连结 100% 床位操纵率。

对于同一种疾病,醫院纷纷拒收「吃力不凑趣儿」的疑难复杂患者,而更加青睐治療成本更低、可以也许「走量」的轻症患者,由此组成怪象——大型高级别醫療中心不收重症患者,反而和基层醫院抢轻症病人。

這一趋势愈演愈烈,并在 2005 年酿成了著名的「邱小妹醫療人球事件」。

一位脑出血患儿邱小妹,被多家急診醫學中心纷纷拒收,最终在来回被「踢皮球」過程中不幸灭亡,惊爆台灣社會。

大型醫院日益集团化、寡头化、垄断化,大部分的民营醫院背後都有大型财团的身影。基层醫療力量则入不敷出,纷纷转型醫美等高利润行業。

曾有一段时辰,不少台灣醫生會在事变一段时辰後,转战民营醫院与个人診所,這些基层醫療力量构成了分级診療制度的基石,病人也必须持基层醫院或診所醫生的转診单才能讓自己在大型醫院的就醫费用得到报销。

在全民健保制度後,随着基层醫療力量衰退,台灣地區分级診療制度渐渐崩塌。

出走的醫生,拥堵的門診

与分级診療崩塌同步到来的,是大醫院的梗阻,此後者带来的直接功效便是层出不穷的醫療暴力案件——在台灣地區,當地媒体称之為「醫病坚苦」。

依照「台灣病人安全通报系统」统计(Taiwan Patient safety Reporting system, TPR),2005~2013 年,全台灣地區堆集通报易患暴力事件数达 31 多万件,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急診部最為严重。

急診就診不需要基层醫院或家庭醫生供应转診单,而且急診无法拒診非急症患者,因此普通患者在急診举办检查与治療的预约等待时辰,远远少于普通門診。

「就算病人需要支出比門診更高的挂号费,但如果把等待的时辰和精力进去,还是比門診排队检查划算」,一位台灣醫生曾如此归纳急診室梗阻的原因。

一床难求、住院苦等几个月、不托人就住不进院、關系户插队、住院没几天就被哀求出院…….為了应对這些現象,台灣的各大醫院遍及推行住院打点中心制度。

由醫院设置專門的床位打点部門,将床位及排队的情况对外透明化,收回各科室醫生自行决定收治的权利——這一制度也被大陆地區的不少醫院所借鉴。但遗憾的是,依然生效甚微。

此外,在台灣當地的法律层面上,醫療暴力案件曾為自诉案件——即「醫」不告法不究,但不少醫生迫于精力、舆论及上级压力无法或不敢状告病人,當然 2015 年 1 月台灣已将醫療暴力案件改為公诉罪,但似乎无法遏止醫療施暴者的行為和高發,醫院不时时仍有暴力事件传出。

醫療环境日益卑鄙,醫生开始用脚投票,陆续出走,各科室招聘难度显現严重失衡。

「内外妇儿急,五大皆空」是台灣媒体对内、外、妇、儿、急診共 5 大科室越来越难招到醫生現象的概述。

台大醫院 2017 年招收各科醫生情况,五大皆空

整形、皮肤、眼科等專業,由于「钱多事少」,报考者经常趋之若鹜;反觀急診、儿科、妇产科、外科,由于事变强度大、急診病患多、薪酬待遇相对付较低、长年面对醫療纠缠等原因,经常很难招到人。

与大陆地區醫學院校毕業生基数大、大型醫院可以也许经過进程适當低沉招聘标准,一定程度上缓解用人紧张的情况不同,台灣地區由于推广醫學的精英化教导,「少而精」的醫學毕業生远远无法补充人力缺口。

从台大到长庚,台灣各大知名醫學中心的相關科室经常在招聘上「挂零」,不少醫院的相關科室难感觉继,由于营收压力或醫患比、护患比达不到主管部門哀求,纷纷封锁急診等吃力不凑趣儿的科室,反而进一步加重相關醫療本钱的短缺。

2017 年,台灣林口长庚醫院就發生過因急診部亏损,院方决定缩减急診部人力,导致 20 多位急診科醫生集团出走。

据台灣地區卫生主管部門的估计,2022 年台灣地區醫生缺口约 7000 人左右,而每年毕業生仅為 1300 人左右,难以供应足够的醫學毕業生补充人力缺口。

為了扭转冷、热專科失衡的情况,台灣地區卫生主管部門从几年前开始,对热門的科室,如家庭醫生、眼科、精神科的名额举办限制,并放宽冷門科室的名额和招收哀求。

當地对热門科室举办限制,哀求选择内外妇儿急診 5 大科室

此外,台灣地區已重启「公费醫學生」计划。

经過进程低沉醫學院的入學門槛和免除學费,吸引更多人从事醫療行業的冷門科室,并期望在 5 年内达到每年供应 500 位公费醫學毕業生的水平。

对我个人而言,當我听说曾在大陆地區被热议的「免费醫學生」、「儿科定向生」竟然已在印象中堪称「醫生天堂」的台灣落地已十分惊讶,对于很多记忆还勾留在醫學院异常难考时代的台灣人来说,更是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优等生」光环褪色後的醫療围城

過去十余年间,随着老龄化的鞭策、醫保费用给付收紧和醫护紧缺带来的事变负荷提高,台灣「醫療天堂」、「醫生天堂」的光环在渐渐褪去。

美白皂,可是,在這样的多方压力下,不受劳动法保护的台灣地區醫生,却选择共同抵制减少自己事变时辰的做法。

台灣地區的《劳动基准法》对劳工在工时、待遇、事变环境等方面都有哀求,目前,當地醫护人員不在该法的适用范围之内。

台灣地區政府相關部門计划,在 2023 年将醫生的事变时辰限制在每周 68 小时内——但這一举措在台灣社會,出格是醫學界内部遭到了很大的阻力。

台灣地區劳动主管部分负责人曾公开态度剖明,不支持醫生纳入《劳基法》的保护范围,出处在于,限制醫生事变时辰将无法连结醫療体系的运转。

台灣醫生的薪資,有相當一部分来自与醫療機构针对健保给付费用分成(PPF),醫师的收入与事变量存在直接關系。限制工时,可能讓部分醫师收入缩水,這便是當地醫生抵制《劳基法》背後的現实成分。

一边是备受表扬的醫保制度,此外一边是日趋收紧的收支平衡和费用考核;

一边是醫生们「血汗醫院」、「白衣劳工」的叫苦连天,此外一边却是对醫护纳入劳动法保护的群起抵制。

「醫护很血汗、病人趴趴跑、健保也快倒」,我国台灣醫學界的一些現象,如今也在我们自己身边垂垂显影。

當然了,這篇文章的方针不是為了比惨——事实上也比不過——论事变强度、收入之低和醫療暴力的严重程度,台灣的醫生们感受到的「惨」在大陆同行面前恐怕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在台大醫院急診科事变的朋友在听完我对大陆地區醫療暴力情况和原因的介绍後,感伤了一句,「还好我们的病患姑且还不用因為费用问题动粗…….」

但這并不妨碍我们看到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醫療需求和费用负担面前,台灣這样曾被不少醫改者推崇的「楷模生」也在不断褪色,醫療围城中,雷同的故事在海峡两岸次第上演。

如何必定後续醫療更始和發展的方向?如何改进醫护同行的保留环境?如何建立和连结可持续發展的醫療系统?

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有待追寻。(策划:gyouza)

丁香园招人啦!坐标杭州

我们需要這样的你

临床醫學專業背景

擅长写作,爱思考、爱创造

1. 新媒体运营(丁香园)

2. 新媒体运营操练生(丁香园)

独立运营丁香园微旗帜暗号 丁香早读栏目

3. 醫學新媒体运营

也可将简历投至邮箱

kanfang@dxy.cn

如果有既往作品,请附在邮件中




歡迎光臨 台灣整形外科菁英論壇 (https://bbs.skin787.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3